Banner
唱片漫谈——如流星划过天际的Everest唱片

唱片漫谈——如流星划过天际的Everest唱片

时间: 2023-09-11 13:43:32 |   作者: 半岛体育

产品详情

  

  在串流音乐盛行的年代,传统几家国际性大唱片公司近年情况都不好,经过洗牌重整后,将来古典音乐市场会有什么新局面,现在还不明朗。倒是有家昙花一现的发烧唱片公司,历经多年沉寂之后,陆续被Omega、Vanguard Records、Classics Records、日本的King Records等公司重新挖掘,甚至现在也进驻HDTracks,提供24Bit/192kHz的高清文件下载,这是倒闭的公司重新焕发生机的最好例证。此公司就是上世纪50、60年代曾经盛极一时的Everest(埃佛勒斯峰),Everest的重新复活,要感谢现代数字科技的进步。在60年代分别利用35mm电影用磁带与普通半吋带录音的Everest唱片,当初因为LP的品质实在太差而退出市场,也在很多人心目中留下不良印象。事实上,综揽整个录音黄金岁月的发展过程,Everest是足以和RCA、Decca、Mercury、Vanguard等几家公司并驾齐驱的发烧公司,他们的出现与消失颇富传奇色彩。

  Everest的母公司是在洛杉矶的贝洛克乐器(Belock Instrument Co.),由于老板Hary Belock在好莱坞有业务,所以挟着资金跨入录音行业。他认为刚刚起步的立体声唱片质量不佳,内容太过古板,所以决定自己涉足这个行业,非常有野心的Belock希望在传统古典曲目之外,扩充更多冷门新作品。倡办人Belock说:我们的炮弹不是要打击国会大厦的大理石,而是要超越国会大厦直达埃佛勒斯峰的高度。这番话另有含意,因为华盛顿特区建筑物的东西南北向,都是以国会大厦作为基准,Belock企图让Everest的唱片成为行业新标竿。没想到短命的Everest发行单声道黑胶(LPBR 6000系列)与立体声黑胶(SDBR 3000系列),总数才一百张左右,以35mm胶片录音的有78张。

  Mercury水星唱片从1961年开始用35mm胶片录音,这不是电影院用的光学胶片,而是同样尺寸规格的磁性胶片

  Bert Whyte最早在纽约长岛的销售磁带录音机,还是假人头双耳录音的早期发烧友,Bob Fine和David Hall(当时是Mercury的录音总监)让Whyte在前往芝加哥和明尼阿波利斯的几次录音之旅中贴身携带,他在这里做了实验性的假人头双耳录音。Everest倒闭后,Bert Whyte成为自由录音师,他在Crystal Clear、Ultragroove、dell’Arte、Boston Skyline、Music & Arts等唱片公司都留下作品。尤其是Boston Skyline一张早期数字录音,费德勒指挥波士顿大众管弦乐团演奏的柴可夫斯基《意大利随想曲》,音响效果特别的好,温暖宽松饱满,完全象是顶级模拟录音。而为Crystal Clear Records制作的直刻唱片,包括Virgil Fox演奏的管风琴,同期使用原型Soundstream数字录音机进行录音,后来这些数字录音曾发行过CD,效果一流。没想到率先使用35mm录音的Whyte,后来会成为数字录音的拥护者,他在《Audio》杂志上盛赞索尼PCM-F1录音机,他所有录音都会以PCM-F1进行数字备份。

  话说Bert Whyte开始为Everest工作,而新成立的Everest口袋有钱,所以他们能采用当时最好的录音设备,希望创造出领导性的地位。Whyte担任制片人和录音师,他的妻子Ruth是助理工程师,与Mercury的Fine夫妻都是典型的夫唱妇随。Belock和Whyte决定在35mm磁性胶片上录制音乐,他们都以为半英寸磁带的效果无法让人满意,Westrex按照其规格制造了录音机,每台成本约为二万美元美元,这在当时算是天价了。Whyte选用德律风根的U47大振膜麦克风,它的高灵敏度与宽广频率对于重现管弦乐团的音响非常理想,同样使用三只麦克风的摆位方式,三只麦克风信号直接输入35mm录音机。在Ampex 300B的三轨录音机还没有普遍时,Bert Whyte基于过去从事电影录音工作的经验,在1959年就率先引进Westrex的35mm胶片录音机,比Mercury还要早了两年。

  35mm录音也就是把电影用胶片涂上磁粉,然后以每秒18吋(每秒钟24格)的速度录音与回放。这种录音的好处在于:①磁带有35mm宽,接近于1.5吋的尺寸,比传统的1/4吋或1/2吋录音带能记录更多的讯息,动态范围与讯号杂音比也都相对提高了。②胶片本身有齿轮孔,行走时稳定性增加许多。③容易剪接。④胶片的厚度大概是4.5mil,比一般的录音带厚了三倍,卷起储存时不容易发生上下感磁的问题。⑤速度快,每秒18吋比传统录音机的每秒15吋快,对高频响应有更好的帮助。不过35mm胶片录音也有其致命伤,主要是成本太贵了,胶片的价格大约是录音带的15倍,所以后来更多磁带录音机流行后,35mm录音就注定走向没落之途。

  Westrex的RA 1231,光学与磁带二用的录音机,虽然35mm胶片陆续退出音乐制作,但电影圈仍广泛使用

  笔者在介绍Mercury水星唱片时曾提过,Robert Fine从1954年开始做实验性立体声录音,结果并不理想,他们发现传统的Y型或X型麦克风摆位,要么中间的音场会变得空洞,要么舞台侧面会变得狭窄。在录制Living Presence系列唱片初期,还是单声道录音,正中央会放置一只U-47麦克风,位置则会在乐团练习时微调过。主要是检查音乐强度最高峰时,依然能维持麦克风收音不失真,接下来就郑重进入录音,当中不会特别为了某些乐器增加响度或压缩特定声部。目的是要呈现最接近指挥所听到的乐团表现,当音乐透过音响重现时,聆听者就能寻回最接近指挥位置的音乐。所以Mercury在做立体声录音时,同样以位居中央的麦克风建构整体音乐的平衡,而左右两只麦克风的设定则因时因地调整,三只麦克风的雏形于焉出现。

  1955年,Mercury团队决定以三声道方式来录音,刚开始使用Ampex的1/4英寸两轨录音机,随后Robert Fine委托Ampex为他制作专属的半吋三轨录音机,直接把左、中、右麦克风的讯号录制在三轨磁带上。但把三声轨的信号混成二声道,除了要注意声音相位不至因此产生飘移,避免音场变得混乱,还要保持录高动态范围,Mercury经过五年的努力整一个完整的过程才慢慢确立。不过Robert Fine也注意到,在Ampex 300的半英寸机器上以15ips记录了三轨磁带效果虽然很好,但磁带嘶声却无法克服。1961年,Robert Fine开始采用35mm磁性胶片录制音乐,由于每一声道的磁道宽度增加了将近一倍,且转速更快,因此大幅度的增加了频宽,动态范围更宽(+13dB),常见的磁带嘶声明显降低。加上胶片旁边有一格一格的洞,藉着齿轮的带动播放时的稳定度极大的提升,以此来降低了机器的抖动声以及失真程度。又因胶卷的厚度比磁带来得厚,所涂布的氧化物也比一般录音带厚,可以大幅度提高磁饱和耐受能力,又能承受齿轮带动时的拉力,耐久性更好,更加有助于日后保存。35mm比起半吋母带(12.7mm)宽很多,三轨的意思是每轨可利用的磁带宽度最大是1.1公分,相当于使用1/2英吋的规格,如此寛的面积再加上30ips的带速,可以想见其讯息量和能量之丰富。

  Mercury使用的35mm磁性胶片录音机并非腾空出世,居然是Everest准备结束营业时,当二手货卖给他们的!磁性胶片录音的历史要追朔到1947年,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从德国获得磁带录音技术,杜邦公司开始生产35mm磁性胶片,RCA生产则生产PR-23光学记录仪的转换套件。1951年RCA推出可进行三轨录音的35mm录音机,西电旗下的Westrex也开始步入这一个市场,仅仅一年时间,好莱坞的配乐和配音工作就有超过75%改用了35mm磁性胶片录音。Everest的创办人Belock是个多才的发明家,1920年代就曾在好莱坞为CBS设计磁盘记录设备,他对Westrex的35mm录音机一见倾心,马上就与录音师Bert Whyte开始使用。Robert Fine后来独立创业成立Fine Recording Bayside,东家关门刚刚失业的Everest工程师Ted Gossman被延揽,连带的35mm磁性胶片录音机就进入了Mercury的设备中。Robert Fine第一次用它来录音是1961年在新长春藤联盟中的罗切斯特大学,由Fred Fennell指挥的《The Music of Andrea and Giovanni Gabrieli》,尝到甜头的他很快就将35mm录音机大范围的使用在伦敦、底特律、明尼亚波里、罗切斯特大学与自己的Fine Recording Bayside录音室中,甚至还远征过莫斯科,为Mercury留下许多发烧经典。

  Fine Recording Bayside录音室在1960年代中期关闭,35mm录音设备又被转移到Fine Recording在曼哈顿新录音室中。1990年代,拥有水星唱片版权的Philips打算将其录音数字化,Robert Fine的遗孀,也是当年的唱片制作人Wilma Cozart Fine,就使用其中一台当年的35mm录音机来重新制作CD。除了Mercury水星唱片,象是Command、Cameo / Parkway和Project 3在内的数家公司,继续在发烧友市场使用35mm磁性胶片录音,这些黑胶唱片在封面上都会自豪地标注35mm录音。到1970年,更好的磁带配方、杜比降噪技术的发明,以及多轨录音的需求等因素,让高成本的35mm胶片录音逐渐被放弃,只有电影界仍广泛使用。

  Mercury的黑胶与CD都颇受好评,反而最早使用35mm录音机的Everest,并不受发烧友青睐,原因有很多,比如曲目比较偏门;为节省成本将35mm母带转成半吋带去制作黑胶唱片等等。除了一些早期的套装唱片外,大多数Everest的黑胶唱片音质都不太好,而且表面通常杂音很多,效果与Mercury相去甚远。就像流星划过暗空随即殒落,Whyte在1960年录制了完整的卡萨尔斯音乐节(Pablo Casals Festival),这套唱片可能亏损不少,那时创办人Harry Belock仅拥有公司22%股份,董事会剥夺了他的控制权,Belock在1962年将他的股份出售给了会计师Bernard Solomon。后来Everest转向东欧国家购买流行与爵士录音版权发行,Everest初衷是致力于高品质的古典唱片,但Bernard却将其转变为廉价唱片公司,声势自然一天不如一天,很快就消失在大众视野中。

  1993年,Seymour Solomon(与前一个Solomon无关)透过Bert Whyte遗孀的协助,取得当年Everest一些菁华录音的版权,重新以SONY的二十位SBM技术转制成CD,发烧友才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些宝藏的可贵之处。Seymour Solomon与他的弟弟Maynard于1950年共同创立了Vanguard Records,他在2002年去世后,Everest再次消失了。2008年,Everest的版权被英国一家独立唱片公司Harkit Records购得,此公司主要发行电影和电视原声带,以及不拘一格的人声和爵士乐,他们也发行了15张左右的Everest录音。Everest唱片被卖掉时,流行部门被Liberty Records购买,他们原计划换用Sunset商标重新发行,在被EMI唱片收购之前,许多流行和爵士乐录音都留在Liberty的仓库中,包括所有原始的35mm胶片母带和半英寸磁带在内的古典音乐目录也都保存在Countdown Media / BMG Music的汉堡仓库中。第一批Vanguard发行的CD,都采用原始的35mm胶片母带制作,效果很不错。

  让Everest首次重出江湖的主要功臣Vanguard唱片,创办人Seymour Solomon出生于纽约曼哈顿,曾在茱莉亚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二次世界大战中加入了美国陆军航空兵团,之后在纽约大学学习音乐学,并成为音乐杂志和广播电台的评论家。1950年,他带着录音机前往欧洲,录制了维也纳爱乐乐团和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表演的五首巴赫颂歌,并以巴赫协会的名义发行了唱片,然后在父亲的贷款和弟弟Maynard帮助下,成立了Vanguard Recording Society,利用刚刚推出的LP黑胶技术,发行比以前更长时间的不间断古典音乐表演。Vanguard的唱片以古典音乐为主但不限于古典音乐,后来也包括爵士、民谣和蓝调音乐,其中编织者合唱团(Weavers)、琼贝兹(Joan Baez)、被誉为“美国民权之声”的黑人歌手Odetta、爵士吉他手Larry Coryell等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1986年Vanguard卖给了Welk音乐集团,Solomon另外成立了Omega Classics品牌,虽然后来又从Welk集团手中回购Vanguard公司,但盛况已远不如前了。

  2006年以复刻黑胶唱片闻名的Classic Records拿到Everest版权,在此之前DCC从模拟母带(不是35mm胶片)发行了三个指挥家斯托科夫斯基的录音,效果很是一般。由于之前Vanguard发行的CD是以35mm胶片母带为音源,其效果获得TAS主编Harry Pearson的好评不断,证明原始母带效果是可以的,所以Classic Records决定复刻Everest录音,全部使用35mm胶片母带为音源。Classic Records由Mike Hobson和Ying Tan二人在1994年成立,使用特制的电子管Master设备,开始复刻RCA《Living Stereo》系列和Verve的爵士录音。致力于黑胶复兴的Classic Records,2001年开始使用标准的180克黑胶唱片,后来改为180克超级乙烯基唱片,它们像其他黑胶一样具有凸起的外边缘。2002年他们推出了200克扁平型“Quiex SV-P”黑胶,后来分别在Bill Smith Custom Records的半自动压片机上制作200克扁平唱片,同时也在RTI制作180克标准黑胶。有段时间Classic Records也发行低价版黑胶,使用同样的母盘压片,但使用普通150克、140克或120克材料。1990年代它们还生产了一系列黄金CD,然后推出了24/96 HDAD数字文件,母盘制作通常由Bernie Grundman本人或Chris Bellman负责。

  Classic Records在2010年被Acoustic Sounds收购,换新老板之前,他们已准备好发行20张Everest的黑胶唱片,中间的过程当然不会很顺利。他们找到洛杉矶唯一可以翻修35mm录音机的老师傅Len Horowitz,把一台Westrex 1551录音机重新更换磁头与电子管,最后安装到好莱坞Bernie Grundman Mastering的全电子管设备中。那些50年前的老胶片每次播放前都要先脱气,播放时才不会脱落过多的氧化物,氧化物会粘在磁道头上,需要一次又一次地仔细清洁才能保持磁头干净。Classic Records唱片的老板Hobson、老师傅Horowitz,负责后期处理的Bernie Grundman,三个人花了三年的时间,才让20个录音忠实还原。据说工程师Bernie Grundman原本想用头版的黑胶做为参考,这些老唱片的声音又明亮又硬朗,没想到重新播放的35mm胶片母带效果惊人,充分证明Everest的头版黑胶是失败的。笔者听过的Classic Records复刻版黑胶,泛音质感丰富,饱满而温暖,弦乐轻盈曼妙有光泽,,铜管乐器有如午后的阳光一样发光,母带上的巨大音场得以保留,强悍的能量好像管弦乐队从从扬声器中跳出来,产生震撼人心的声音。

  为什么不把所有Everest的35mm胶片母带全部复刻?原因是许多母带已经严重变质或遭受“醋综合症”的折磨,这对没有很好存储的35mm胶片来说是个普遍的问题。磁带含有乙酸,跟着时间的流逝乙酸会沉淀,磁带的成分会散落,结果是磁带会收缩让侧面产生卷曲,播放时会遇到哇声和颤动的问题,修复起来很耗时。BMG的德国工程师使用Albrecht MB-51转换机,配备了特殊的激光收缩检测器,专门用于处理患有醋综合症的磁带。机器使用激光来检测磁带中的链轮孔并以所需的速度播放,如果使用标准链轮播放,收缩的磁带会损坏磁头或速度不匀。Classic Records使用的35mm母带,事先也都经过同样的处理,非常旷日废时,其他唱片公司复刻老录音时动辄标榜使用原始母带为音源,究竟有几分真实性你们可以想想。

  Everest的录音地点主要在纽约、休斯敦与伦敦三个地方,伦敦交响乐团与很多指挥家合作过;休斯敦交响乐团则由鼎鼎大名的斯托科夫斯基掌舵,六十年代他们制作了很多美国人第一次听到的音乐,无论就历史意义或艺术价值来说都非常难得;而在纽约制作的Stadium交响乐团其实就是纽约爱乐的化身。斯托科夫斯基/休斯敦交响乐团演奏的勃拉姆斯第三号交响曲,史坦堡/匹兹堡交响乐团演出的布拉姆新第四号交响曲、鲍特爵士伦敦交响乐团的第一号交响曲、顾森斯(Eugene Goossens)/伦敦交响乐团演奏的白辽士《幻想交响曲》、顾森斯/伦敦交响乐团的雷史毕基《罗马三部曲》、Walter Susskind诠释的普罗高菲夫《小丑组曲》,沙坚特爵士演绎的《基杰中尉》,是Everest目录中音响效果比较出色的。尤其是最后一张,广阔的三度空间效果与高度传线mm录音的示范。伦敦交响乐团的演奏水平在六十年代刚好达到高峰,任何曲子,各样风格均能逆来顺受,好象一块黏土能接受多种面貌的塑造。这两首普罗可菲夫的作品怪诞诡异却很动听,对当时美国人也是新鲜的音乐,假设把时光倒转50年,你听到这么具有临场感的录音该会是如何的讶异狂喜呢!

  指挥家斯托科夫斯基算是Everest唱片的王牌,他在1958年9月与Everest签订了唱片合约,唱片中在曼哈顿中心指挥的“纽约体育场交响乐团”,其实是纽约爱乐乐团的化名(纽约爱乐乐团曾在Lewisohn Stadium举办过夏季音乐会)。1958年至59年间,斯托科夫斯基为Everest录制了11张黑胶唱片,体育场交响乐团6张,休斯顿交响乐团5张。斯托科夫斯基认为,Evererst的录音哲学与音乐创作背道而驰,但更符合数学和工程学,他在Everest所做的所有录音似乎都不让他满意。即便如此,斯托科夫斯基有次居然发现,一家名为Tiara的唱片公司盗版了他在Everest的录音,消费市场显然还是喜欢他。

  当初创办Everest的目的之一,是希望更多小众作曲家与音乐有机会曝光,这点他们倒线日,Everest在伦敦Walthamstow市政厅录制英国作曲家沃恩.威廉姆斯(Ralph Vaughan Williams)的《E小调第九号交响曲》全球首演,巧的是作曲家于当天早晨去世。另一位匈牙利作曲家/演奏家多南依(Ernst von Dohnanyi),他录制的唱片很少也不关心这样的一个过程,1960年1月为Everest录音期间心脏病迅速恶化,坚持录音两天后去世了,随后Everest发行了对作曲家的纪念专辑。Everest还记录了英国 Malcolm Henry Arnold爵士,墨西哥Carlos Chávez、美国Aaron Copland、美国Morton Gould、美国Ferde Grofe和巴西Heitor Villa-lobos等作曲家的音乐,透过Everest唱片世人才有更多机会认识他们。Everest与意大利的Cetra Records唱片谈判,在美国发行了该公司的所有歌剧录音,其中有几个是晦涩的或很少演出的歌剧,也有许多是第一次或唯一一次发行唱片。

  目前大部分Everest以35mm胶片进行的录音,被多家公司以不同形式复刻再版,效果良苃不一,笔者建议发烧友不用花高价钱去追绝版的黑胶唱片,HDTracks的Everest Records页面就有不少唱片可以下载,包括24/192和24/96的版本,透过他们已可以认识这家倏忽即逝的唱片公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