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科普需引入企业的市场敏感性

科普需引入企业的市场敏感性

时间: 2023-08-23 01:43:42 |   作者: 半岛体育

产品详情

  

  9月15日,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全国科普日。和往常一样,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馆、科普教育基地依然是开展科普活动的中坚力量。令人欣喜的是,科普大军中出现慢慢的变多企业的身影。随着新时代科普事业的发展,公司开始成为科普的重要力量。如何通过政企联合更好地提高科学普及度,成为一件值得深刻思考的事情。

  近年来,国家从上到下推动的传统科普,虽然立意很好,但实际运行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长期以来,科普对于社会和个人有啥作业这样的一个问题始终没得到清晰的表达,进而影响了科普的效果。

  科普的及其重要的作用不言而喻。从宏观上看,通过科普可以大范围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从中观层面来看,科普能增加区域的知识库存,从而培育区域的创新能力与文化氛围;对于微观层面的个体来说,通过科普渠道可以有明确的目的性地选择自身喜欢的知识内容,从而开阔自己的眼界并减少上当受骗的概率。从这个意义上说,科普事业是一项多赢的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然而,中国文化的严重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取向,导致基层管理者与公众只对现实可见利益高度敏感。一旦某项行为的收益是在未来兑现或不明确的,就会激活受众内心的成本收益核算,甚至会夸大学习成本,进而导致受众的热情降低。科普效果这些年之所以并不尽如人意,是因为从中观到微观层面,大家都认为与自己无关,故而原本是一项利好的科普政策就这样在传递中被认知偏差消解了。

  除了经济方面的考量,很多重要的结构性关系不合理也是造成科普效果不理想的原因。科普事业的结构链条大致可分为:上游管理者(科普决策与内容选择)、传播渠道与模式、科普受众。目前这3个环节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问题。管理者的单一化导致其偏好与受众的偏好严重不匹配,从而造成科普内容的选择与受众需求不对接。

  传播渠道的狭窄化与模式的僵硬化引发了科普在传递环节上的效率损失问题,导致资源配置出现结构性扭曲。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与网络并行的时代,个体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传统科普模式下的受众被动模式无法唤起公众认同。

  解决这样一些问题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口,而让企业加入科普行列是一个重要选择。基于对科普链条结构的分析能够正常的看到,企业的加入会极大地影响管理环节的决策模式,即在上游的经营决策与内容选择方面带来变化,毕竟企业不想让自己的投入打水漂,而决策层必须为此作出适当的调整。在传播模式方面,任何一家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营销模式与渠道,这些宝贵的无形资源可以极大地改变科普现有的运营模式。同时,企业对市场具有高度敏感性,利用现代技术(如大数据等)可以准确地把握市场脉搏。

  从运营方式来说,企业的运行遵循市场经济原则,与用户之间的交流更加平等,也更加人性化。传统科普之所以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是因为按照决策部门的偏好产出的产品很容易无人问津,而受众急需的知识内容却无人愿意生产,甚至根本不了解这方面的需求。受众需求的多样化,是单一化的决策部门所不足以满足的,企业的加入则能有效消除这种信息不对称现象。

  不过,科普内容大多属于准公共物品的范畴,而企业的本性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这种矛盾怎么样才能解决?其实,公司参与科普并非“无利可图”:通过科普活动,企业能获得社会认同,进而塑造企业的形象;可以充实企业文化,并提升员工的素质与能力;从长远来讲,通过科普活动服务社会,公司能够最大限度培育潜在市场,并获得管理部门的支持。正是由于这些潜在的无形收益,企业才有意愿参与到科普事业中来,只要管理部门做好内容监管与有序运行即可。

  正如英国历史学家彼得伯克所言,商路就是文路,商品的流动总是离不开信息的交流。在传统的垄断领域引入市场机制,既释放了企业的活力,也弥补了垄断性行业自身对市场敏感性不足的缺陷,同时打通了政府、企业、社会与公众之间的连接状态,这对社会的进步而言意义极为深远。也只有通过这种实质性的合作,才能推出满足社会需要的高品质科普产品。试想,如果美国没有成熟的市场机制做保证,怎么会出现像卡尔萨根那样伟大的科普作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