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中国音乐剧--想说爱你不容易

中国音乐剧--想说爱你不容易

时间: 2023-11-23 19:21:03 |   作者: 半岛体育平台怎么样啊

新闻详情

  

  中国音乐剧于音乐剧爱好者,犹如中国足球和足球爱好者,谈起来憋气。爱好者千言万语憋在心里,说出来只有三个字:不争气!

  改革开放30年,音乐剧出台少说300多部。说是商业品种,官方没少投钱,老板没少投资,然而,有几部“争气”的作品?有几部经典能够长演“long run”且观众愿意掏钱买票?

  舞台上那七拼八凑的故事、漏洞百出的情节、装腔作势的人物、庸俗难听的歌曲与扭捏作态的舞蹈,虚张声势的服饰加空洞无聊的布景,在戏剧界人士看来,在音乐界人士耳中,于音乐戏剧爱好者眼里,慢慢的变成了当今舞台劣等戏剧品种的代名词。不信随便选几部大投资、大制作的音乐剧评评,看看现场的爱好者是否有同样的感受和经历。

  2005年上演的《金沙》是根据成都西郊苏坡乡“金沙遗址”出土文物设计的故事,三宝作曲、关山编剧,刘天池担任执行导演。

  鼓声响起,大幕打开,是一首名为《蛋》的歌曲,喻示人类混沌之初,破壳而出。只听乐声大作,一只灰色石头蛋吊在舞台半空穿梭而过。歌曲唱的是“盘古开天地”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等等信手拈来、落入俗套的歌词,曲调听来不新鲜且感觉离题。

  随后众多角色粉墨登场,剧情展示一位年轻考古学家沙寻找过去发现“金沙遗址”的经历。开场在成都郊外考古工地,首先找到的像是现今人类的城市垃圾;后来是做梦,过去的幽灵纷纷入梦,各自唱歌抒发感情,促成沙去寻找过去的决心。整整一个多钟头的上半场几乎无什么情节发展,故事推进,又出来个花大姐设宴。让人云山雾罩,不知所云。

  下半场是金戈铁马,体验战争、体验爱情、体验生与死,希望沙能找到过去的记忆。节目单上说沙“只有这样的忘记才能让他找到真正的记忆”,又说“在大家离去之后,沙终于发现了两公分以下的金沙遗址奇迹。”原来,金沙遗址是做梦做出来的。真是个七拼八凑的故事。

  拼凑的故事产生拼凑的歌词。《金沙》20多首歌组成剧本主体,鲜见台词。开口说话的角色木头丑兼叙事人身份,有点像音乐剧《芝加哥》中的钢琴师。台词是起着串联剧情的作用。《金沙》的唱词以抒情为主偶尔叙事,词格自由,词句华丽,写得海阔天空,能够说是很好的通俗歌曲歌词。然而作为音乐戏剧的人物唱词,作为所谓音乐戏剧的剧诗却基本不够格。剧情的缺乏、人物性格的缺乏加上冲突的缺乏,戏剧人物的唱段在此降解为一首首抒情歌曲。舞台戏剧音乐在此转换为主题晚会的歌曲大联唱!

  下半场三宝企图再造激情,再现高潮。他在战场、爱情、生与死几个有戏的场面施展手脚,或独唱、重唱,或者合唱,再次展现了他制造抒情与激情气氛的能力。但是,音乐的强劲仍然掩盖不住戏剧的乏力,那铿锵有力的节奏,那大歌大颂的旋律于观众听起来毫无意义。

  《金沙》的舞美是豪华的舞美。从灯光到制景,从道具到服装,可以豪华一词概括。场面做得辉煌,美观,有视觉吸引力。那变化不断的舞台景色让人目不暇顾,让人反生疑心,能不能少换几个景?让大家好好看看戏,听听歌?舞美的问题也是缺乏戏剧支撑。场景的许多变化没有戏剧根据,时常起到的是干扰戏剧与音乐的作用。

  《金沙》半场休息时我见到制作人李苏友,提出了本人关于此戏戏剧太弱的观点。他说这个戏做的就是景观剧,言下之意戏剧可以淡化。然而,音乐剧既然是舞台戏剧一品种,就不能无戏可看。不然叫什么景观大表演或许更合适。绝大多数媒体与专家把《金沙》说成是一出大制作、优秀的原创中国音乐剧,老实的观众奔音乐“戏剧”而去,失望之心油然而起。

  两年以后,还是三宝作曲、关山编剧的中国原创音乐剧《蝶》在北京首演开场,第一轮在保利剧场演出10场,最低票价180元,最高票价1200元,平均票价500元,彩排当天80%票已告凿。想必是广告宣传铺天盖之威力,是报刊与地铁大张旗鼓的结果,是“梁祝”新编的号召力。演出节目单有广告曰:4000万鸿篇巨制 九月北京破茧成蝶。所有这些,加强了这部大投入、大制作、大场面音乐剧的诱惑力。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爱情故事之经典,是民间文学与戏剧之经典。“梁祝”的主题是爱情自由,是民间传统文化三纲五常伦理道德的对立物,是宗法社会门当户对的死敌。对比西方文学戏剧,祝英台追求爱情自由,“情”不自由毋宁死,有点像梅里美笔下的卡门。但祝英台没有卡门个性的放荡不羁,没有卡门爱情的“朝三暮四”;梁山伯没有豪塞的凶狠,没有豪塞的心胸狭窄。“梁祝”是初恋情人罗密欧与朱丽叶。祝英台与朱丽叶都是殉情而死。不同之点在于“梁祝”之尾声,有一场精彩的“化蝶”。那双双飞舞的蝴蝶升华了爱情悲剧,为人之头脑超越残酷现实提供了想象力。国内音乐、戏曲界屡次以“梁祝”为主题进行创作,都获得新的胜利。所以,传统“梁祝”之蝴蝶与化蝶成为新编“蝶”剧之支点,显示出民间传统文化在信息时代新的战斗力。题材的选择绝对没有问题!

  《蝶》剧之舞台是钢铁的舞台。前幕打造齿轮、叶片,是绞杀花儿与蝴蝶的硬物质。音乐响起,类似脚步的节奏,音调模进下行,是捉拿蝴蝶消灭鲜花的旋律。大幕打开,是钢架铁柱,是工业社会锈迹斑斑的机械设置搬上了舞台;拿着火把的蝶人一拥而出,衣衫褴褛,是农业社会的一群叫化子,是群氓无知。他们唱起开场曲,歌声阴暗恐怖。他们将配合蝶人首领老爹,消灭美好,杀死梁祝。

  《蝶》之故事是新编“梁祝”,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爱情不成殉情而死的故事。更准确地说,是祝英台他爹,蝶人王国的首领制造阴谋毒死浪花儿、嫁祸梁山伯,梁成替罪羊、被捕上刑场、英台来殉葬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爱情的缠绵转变为流浪诗人与蝶人公主的一见倾心。祝英台热爱梁山伯的原因,是梁山伯诗歌写得好,是梁山伯求爱很大胆;更进一步讲,是祝英台梦见过梁山伯,她不谈恋爱,等的就是梁山伯。这一个故事发生在天上地下,凉山自治州、或者科幻故事系列中都可以。“梁祝”的主题没改变,是年轻人相爱,老家伙阻扰,是恋人成为牺牲品的悲剧主题。编剧观念明确。

  悲剧的牺牲品不只是一个梁祝,还有浪花儿,还有小朋友。浪花而之死是老爹发她一杯毒酒,让她诱惑梁山伯。她忍不住喝了一口,被梁山伯喝住,她不听劝告,唱着歌儿,坚持喝下这杯毒酒,只因为想死在梁山伯怀里。有点像《悲惨世界》依波琳唱着歌儿死在马鲁斯怀里。于是浪花儿、祝英台与梁山伯构成了三角恋爱。浪花儿长得丑不被梁山伯注意,属于暗恋不成自杀身亡的爱情殉葬品,更是黑暗势力老爹的第一个牺牲品。浪花儿是一个观念化的人物,是增加戏剧增加出来的人物,是等着坏人的悲剧人物,如此的人物还有小女孩、老醉鬼。

  浪花儿喝毒酒而死成为梁山伯被捕牺牲的原因,浪花儿成为赢得观众同情赚取观众眼泪的第一个对象。编剧导演认为悲剧效果还不够,决定让浪花儿再死一次。让浪花儿在音乐剧高潮之处,在梁山伯受火刑化蝶之处从天而降,在蓝色天空红色火焰之中再死一次,进而达到悲剧人物两次牺牲两次升华的目的。为的是赚取观众的眼泪,结果是眼泪流不出来。观众认为情节很荒诞。

  为了让观众把眼泪流出来,编剧导演再作努力,让小女孩去牺牲。让小女孩去传播事实真相,老爹害怕真相暴露而把小女孩活活捏死。在舞台上再次制造悲剧。为了使这次的悲剧有足够的效果,主创人员预先设计了“梦蝶”的情结。先让小女孩在被蝶人追捕中做梦到了天堂,云里雾里蝴蝶翩翩起舞,出现美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再让老爹去捏死小女孩。老爹慌忙捏了两次,才达到目的。观众不知道这是闹剧,还是悲剧,眼泪没有来得及流,戏剧又转入新的情节。

  以上仅举两例,说明《蝶》剧人物观念化,剧情荒诞化的性质。这部音乐剧为音乐的铺张戏剧的丰富不只安排了众多的人物,丰富的场面,还设计出丰富的情节。戏剧弯来绕去将近三个钟头的长度,上下两场的大结构中间有15分钟的休息。到梁山伯与祝英台和小女孩逃走,观众以为戏该收场了,结果才演到一半。戏看得很累。

  这部音乐剧的音乐有不少可评之处。音乐分量很重,说白被宣叙调取代,主题简单且从头贯穿,是浪漫派歌剧的风格;这部音乐剧动作表演不少,场面有流动感,舞蹈、功夫表演不多,还算不上动作音乐剧。《蝶》剧音乐的成功是抒情与戏剧性兼而有之且音乐的戏剧性很强;音乐的问题是旋律个性不足,角色音乐个性不足,唱腔多数雷同,宣叙调拗口,唱段太多太长,罗嗦不止,走入传统歌剧过时表演的误区。《蝶》剧音响排山倒海却缺乏激情根据,戏剧无法支撑音乐,犯下了音乐剧《金沙》同样的错误。同《金沙》相比较,《蝶》剧增加了人物与故事, 但人物与戏剧的可信度差,缺乏深度,不少段落音乐与表演内涵苍白。

  《蝶》剧形式豪华,舞美漂亮,有创意,大气。舞台实景为主虚实结合,有科幻大片布景之感觉,景观很多,显示出大制作人民币的威力。台上随时吞云吐雾,剧场放飞真蝴蝶;尤其是最后的化蝶一段戏,大火熊熊,天幕五光十色,场面辉煌,视觉上的冲击力强烈。《蝶》剧导演是外籍音乐剧导演,做场面很有经验。整台音乐剧造型美观且流动感强,舞台整合不错。其中不少地方借鉴了《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西方经典音乐剧场面设置与舞台调度成功的经验。

  《蝶》剧的创意值得肯定,但编剧过于随意,语言过于游戏,把一个好点子化为既不是情节剧、观念剧也不是荒诞剧的一出音乐闹剧。而《蝶》爱情悲剧的主体爆不出多少笑料,添上两个丑角是画蛇添足,无济于事。于是出现一种哭不出来笑不起来的尴尬,这是《蝶》剧的困境。

  好在音乐剧出生证众多亲人中也有音乐闹剧(music farce)。近期上海、北京上演的百老汇音乐剧《妈妈咪呀!》就接近于音乐闹剧。要娱乐当代观众,做好音乐闹剧也不容易。

  百老汇音乐剧《妈妈咪呀!》2007年8月7日登陆北京,13天在保利剧院演出16场,场场爆满。我19日去看最后一场,开演前来到剧场门口,1314.元一张的中档票,被票贩子炒到了2000元。此番《妈妈咪呀!》北京巡演,周六、周日加演午场,剧场最低票价180元,最高2008元,节目单与CD卖价160元,平均票价1000元左右。可以说,演出公司与票贩子皆大欢喜,赚了个瓢钵满溢。

  《妈妈咪呀!》的剧名是一个成问题的翻译。但“妈妈”后面用“咪呀”加上“!”,而不用“米娅”或者是“咪亚”,已经是一个不小的进步。起码大家不会误会“妈妈”叫“咪亚”或者“米娅”。“妈妈”其实叫唐娜,一个单身母亲。剧中的故事,讲的是女儿索菲成婚前发现母亲曾经有过3个情人,不能断定谁是父亲,决定将3个人都请来参加婚礼。母亲年轻时一个流行演唱组合的姐们儿罗塞、坦尼亚也应邀前来。一场好戏开了台。

  几声架子鼓响,吉他轰鸣,序幕开始,音乐热闹。大幕打开,是索菲的一段独唱《 有一个梦》,表达的是她希望能找到父亲,婚礼上自己亲生父亲能在场。唱得很动听,旋律很抒情。接下来的大歌曲是《钱、钱、钱》,是索菲母亲与昔日歌友罗塞坦尼亚的组合演唱。曲调劲爆,场面载歌载舞。往后的音乐周而复始,或者狂歌劲舞,或者抒情小唱,通篇的流行音乐与电声乐队,放伴奏带,演员是通俗唱法或者自然唱法。可以说,对上了如今年轻人时尚的胃口。

  《妈妈咪呀!》的演员是3个老男人加3个老女人,一对小恋人,加一个活宝小伙子。9个角色个个能演能唱,能歌善舞,台上都很会来事。有个性、有角色,歌唱得都不错。突出的当然是唐娜、索菲母女俩。两人唱歌有嗓门、有乐感;还有爆发力。那些群众角色,不是索菲的“姐们儿”,就是斯克的“哥们儿”,或者旅店的伙计。个个能唱能跳,精气神十足。

  这个戏很吸引人,不光是年轻人,也吸引成年人。可以说少长咸宜,一下子拉开了观众的年龄段。把真正关心婚姻爱情、单亲家庭的两代人搞进了剧场;还把那些对一个女人三个情人故事有猎奇心理的人群搞进了剧场;也把那些流行音乐发烧友搞进了剧场。这是《妈妈咪呀!》商业成功的秘诀。

  这部戏的舞美有特色。两个环形墙面立在台上从头到尾不撤换,但可分可合,可朝里朝外。配合天幕挂上一轮明月或者一丛树枝,便是海岛旅馆内外昼、夜各种景色。虽然实景,但干净简洁。加上不同场面灯光的运用,舞台景色丰富多彩。台子一转,就是一个景。演员的服装也写实,很生活化,没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省钱又出效果。马克汤普森的舞美设计功不可没!

  《妈妈咪呀!》的创作违反音乐剧创作常规,是先有歌曲后有戏剧。换句话说,是先有ABBA的歌曲专辑,人们再想到来编一出音乐剧。不用说,歌曲是有质量的。听曲看词,充满生活,充满意思。这些经过岁月考验的词曲,要串连出鲜活的人物与故事,编造一出完整的音乐剧,的确考验本事。编剧凯瑟琳约翰森做到了这一点。她选择一个单身母亲面对三个情人的题材,编造了一个富于现代生活气息的故事,做出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母亲与女儿同时找到了婚姻满意的伴侣。一个棘手的社会问题,获得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编剧与导演和主创人员合谋一气,完成了一出商业音乐剧讨好观众的任务。

  同年夏天,百老汇音乐剧《我爱你》在北京保利剧院演出,商业化运作,宣传攻势猛烈。6月23 日晚7 点多钟,我赶到剧场售票窗口一问,180 元一张的最低价票还剩两张。我匆忙买了一张,马上有人过来问,280 元一张的票100 元要不要?进场一瞧,楼上楼下都未坐满,楼上空位还有1/3,看来票卖得不算很好。要知道,此次北京演出票购买,四环以内皆可送票上门,可以说推销力度很大,音乐剧广告词打的是“单身的,告别单身的,和重新再回到单身的超级约会秀”,节目单写的是“百老汇最幽默、最浪漫的音乐剧”!诱惑力不小。票价从180 元到880 元有多种价位,不算高也不算低,北京音乐戏剧爱好者咬个牙,还算进得去。高档票推销显然困难一些,总出票率估计在80%左右。

  百老汇音乐剧《我爱你》票价不低,演出成本很低。台上总共4 个演员:乐队只有两人,一架钢琴,一把小提琴,6 人凑一台演出。几块挡板架起的房屋作背景,空荡荡的舞台,乐队摆在台上正前方的楼上,一景到底基本不换,完全是一台室内音乐话剧,用国内的说法:小剧场戏。舞台资源可谓大大节约!百老汇音乐剧《我爱你》是小剧场戏的规模,却是标准百老汇音乐剧的格式。两幕分若干场,前有开场曲,后有终场曲,中间一幕结束还有全体合唱曲。开幕4 人出场,灯光昏暗,演员蒙面唱歌,感叹人生,音乐有唱诗班歌曲的味道。随后演员自报家门,露出真面目;场上有说有唱,又歌又舞,两男两女展演出人生婚姻、恋爱的酸甜苦辣,从懵懂青年到80 老头老太,应有尽有,可谓当代生活舞台婚恋小百科。这部戏演的是老百姓关心的事情,是年轻人关注的重点,是戏剧舞台全球化的主旋律作品。

  百老汇音乐剧《我爱你》尤其是年轻人的作品。环顾剧场四周,绝大多数都是年轻人,连成群结队的旅游团进场,也都是年轻人的旅游团。这是一部喜剧作品,也是一部闹剧,从主创人员到男女演员,时时刻刻想方设法娱乐观众,娱乐年轻人。性感言语与性感场面不少,但点到为止,并不露骨,并不庸俗。“卖笑”与艺术那一步之遥的距离,拿捏得真还可以。

  百老汇音乐剧《我爱你》的音乐很正统,作曲家杰米罗伯茨毕业于曼哈顿音乐学院,古典与流行音乐都很熟悉,用一把小提琴与钢琴来伴奏一出音乐剧,并不让人感觉单调乏味,风格多样且与戏剧情景交融统一。歌曲写得也不错,生动准确,但演唱并不到位。除开林依轮而外,歌经常是唱不出味道来,听起来像在念歌。想来翻译歌曲,尤其吟诵调侃歌曲一类东西,词曲配合难办,译得拗口,唱得必然拗口。不过,译得好、唱得好的歌曲也不少。相对而言,表演还可以,只是有些地方表演夸张过份,有点戏过了的感觉。

  这台音乐剧现场的大问题是字幕不清楚,双语字幕两头不兼顾,加上演唱也不清楚,大大影响观众对剧情与表演的欣赏与理解,再加上15 元一份的节目单居然没个剧情介绍,观众看戏常常如坠云里雾里。好在剧情并非十分难懂,观众囫囵吞枣,多少能跟上演出。这台音乐剧给中国观众与音乐剧专业技术人员最大的启示是舞台资源的节省,是创作成本与演出成本的节省。这台音乐剧宣传广告词打的“最幽默、最浪漫的爱情音乐剧”,其实名不副实。这部戏算不了百老汇一流音乐剧,与《歌剧院幽灵》《悲惨世界》《狮子王》等音乐剧相比,不在一个档次。

  这台音乐剧10 年间能演出近4000 场次,在亚洲国家能有市场,与戏剧题材的大众化和演出成本的低廉有极大关系。客观讲,这台音乐剧戏剧与音乐的质量并不低,是一台艺术性与商业性兼顾较好的音乐剧,一部典型的小剧场戏大制作成功的案例。小制作、小成本音乐剧如何做?当代题材如何做音乐剧?《我爱你》或许给国内业界人士许多启示。

  作为北京地区音乐剧爱好者,看海外版音乐剧《我爱你》最大的启示,是进得剧场上楼座看到最后两排座位坐得整整齐齐的北京观众。他们力所能及掏腰包坐在最后几排,尽管前面剩下许许多多空位子。他们了解这是能够给他们带来休闲、娱乐、审美乃至教益的新戏剧,他们认真看戏鼓掌热烈,其态度的虔诚大大超过我这个带点挑剔眼光的音乐剧爱好者。平心静气而论,《我爱你》和《妈妈咪呀》真不算一流的西方音乐剧,在北京却找到了看戏的知音。

  拿海外二流制作的音乐剧与国产音乐剧比较,人家是有戏看、音乐好听、表演成熟,质量比国产音乐剧仍然高一个档次。人家二流音乐剧也是精雕细刻,老百姓看戏听歌感到物有所值。没有受骗上当的感觉,口碑相传产生了票房号召力。这绝不是一个广告宣传的力度问题。国内一些音乐剧的宣传常常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过分的吹嘘等于毁灭自己!

  简单的一个质量不行可以概括国产音乐剧失败的基本问题。至于是戏剧不行、音乐不行、舞蹈不行还是舞美不行,观众心里明白。一认真就能挑出许多问题。信息时代的爱好者,谁没有听过看过几部西方音乐剧的经典?而西方音乐剧,即便二流,从商演的角度挑毛病,常常很困难。虽然一流二流,思想深度、艺术水准有距离,而制作演出,绝不会半生不熟。相对而言,国产音乐剧出台仓促,大多数半生不熟、质量低劣,票房惨淡不足为奇。

  要命的是创作人员、制作人员、剧组人员和投资老板这些圈内人基本不明白。不明白自己创制音乐剧的水平大有问题、质量有大问题,不明白音乐剧精品需要一流的歌舞去展演一流的戏剧。或者起码得用恰当的歌舞去展演看得下去的戏剧。二三流戏剧加二三流音乐加上二三流舞蹈合成了不入流的国产音乐剧,成为“白开水”艺术和“二百五”戏剧,自然不会产生票房号召力。所以,现在需要的,绝不是普及音乐剧知识,提高国内观众的音乐剧欣赏水平、欣赏兴趣的问题;需要提高的,只是国内音乐剧从业人员和投资老板的艺术素质。